"我就是想讓更多的居民不再因下水管道堵塞而煩惱 ……"81歲的周傳喜老人是市房地局住宅開發(fā)修建公司退休管道工,為了解決下水道堵塞這一困擾廣大居民的難題,干了一輩子 "淘糞水"工作的周傳喜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,設計出一套室內排水系統(tǒng),并于上世紀 90年代初獲得了10項國家專利 。 去年,老人又在此前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和改進,并向國家專利局提出7項專利申請 ,日前,其中3項已獲批。
管道工"轉行"
今年81歲的周傳喜老人身材高大,提起干了一輩子的管道疏通工作,老人的雙眼頓時散發(fā)出光芒,鋪開大大小小的圖紙開始講解。這些圖紙是老人一輩子的心血,看著面前一摞摞的圖紙,以及圖紙上標注的一手漂亮的隸書,人們很難想象老人只上了4年小學。
1949年參加工作后,周傳喜一直從事管道給排水工作,1961年開始在市房地局住宅開發(fā)修建公司工作。為了疏通被堵塞的管道,他當年經常需要脫下衣服,跳入糞水,從下水管道中為居民掏出金項鏈、撈出先期施工掉入的磚頭……憑借高度的責任感和不怕苦、不怕臟的精神,周傳喜成了下水疏通"專家"。在疏通工作中,他越來越感覺到,現(xiàn)實生活中使用的管道存在90度彎頭過多、沒有清掃口、管徑粗細一樣等諸多問題,這些弊上海清理化糞池抽糞端正是導致管道堵塞的" _fcksavedurl="" >上海清理化糞池抽糞端正是導致管道堵塞的"罪魁禍首"。
老人了解到,這樣的管道系統(tǒng)是照搬上世紀50年代蘇聯(lián)三層以下樓房的設計,并不符合城市日益增高的樓房。雖然文化程度低,但周傳喜通過不斷學習,結合實踐經驗,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嘗試管道技術的一系列革新。
獲十項專利
這些革新包括:把傳統(tǒng)的廚房、廁所各走一趟下水管改為共走一趟下水管,廢除90度彎頭,改用"五通"或帶清掃口的丁字 "四通"管件;P型存水彎改為V型,并加裝一個檢查孔,如果居民的物件不慎掉入管道,只需打開檢查孔便可很方便地取出;把過去的立管橫管同一直徑改為橫管略粗于立管,因為這樣的新設計不僅能防止堵塞,還方便維修,可以節(jié)約30%以上的原材料。
從1989年到1992年,周傳喜的室內排水新型鑄鐵管道系統(tǒng)、帶檢查孔的加長浴盆存水彎、新型五通、帶檢查蓋的坐便器專用丁字四通、廚房專用丁字五通連體、廚房專用連接直四通、廚房專用丁字五通連體、帶檢查孔的V型存水彎、新型旁四通、加長深水封地漏等10項設計,獲得國家專利。
赴京城"獻藝"
當時,老人研究改造傳統(tǒng)下水管道并取得成績的消息傳到了首都北京,1990年,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機電組專門邀請他赴京。原來,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東廚房下水管道是1959年安裝的,限于當時的條件,排水系統(tǒng)存在管徑較小、90度彎頭太多、主干管坡度不夠、廁所排污與排油干管沒有分開等問題。因此,常年使用中,下水管壁油垢積壓造成下水管道經常堵塞,每個月就要疏通一次。更為不便的是,近60米長的排油下水主管道沒有一處清掃口,每次疏通時只能在管壁上打窟窿,而且由于不能徹底解決問題,經常是沒過多久就又造成堵塞。如果有異物掉進管道更是無法取出,給維修造成許多困難。
針對上述問題,周傳喜利用自己的新型管道系統(tǒng)進行了管道重新設計改造:將原有直徑200毫米的排油主干管改為250毫米粗,去掉了立管上3個90度彎頭和橫管上的1個45度彎頭,增大了橫主干管的坡度,把廁所排污與排油管分開,并增設了幾個清掃口和外接口。如此一來,既減少了堵塞,也給疏通工作創(chuàng)造了便利條件,一旦發(fā)生堵塞可以很方便地打開清掃口疏通,管道內掉進東西也很容易取出。事后,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機電處專門給周傳喜送來"京晉親密如一家 紅心滋潤科技花"的錦旗。
文章轉載自: |